即刻消退缺损的原因分析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作者:王红波,关旭旭,李梓萌 单位:河南大学认知、脑与健康研究所;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刊于: 《心理科学进展》 2021年第01期
关键词:
条件性恐惧 即刻消退 应激水平 事件分割Keywords
fear conditioning, immediate extinction, stress level, event segmentation
全文下载:需积分3点。
摘要
即刻消退缺损(immediate extinction deficit, IED)是指在条件性恐惧习得后,立即进行的消退训练不能长期抑制恐惧记忆的现象。IED可能与消退起始时的应激水平和事件分割等因素有关。在高应激水平下,消退记忆的巩固受损导致IED;而在中等或较低的应激水平条件下,即刻消退有效但效果可能容易受事件分割的影响。IE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应激激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杏仁核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过度兴奋,然后BLA通过投射突触抑制在恐惧消退中起核心作用的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的活动。未来研究应注意即刻消退缺损引起的长期后果,并深入探讨如何优化即刻消退在临床上的应用。
本文地址:www.fabiao.net/content-8-8239-1.html
本文地址:www.fabiao.net/content-8-8239-1.html
上一篇:自豪感的神经基础:比较的视角
下一篇:童年贫困与晚年认知老化:加速还是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