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土区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特征及其管理措施
作者:郭胜利,张树兰,党廷辉,郭李萍,李丽君,高鹏程,王蕊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 本文刊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年第01期
关键词:
褐土区 农田土壤 蔬菜地土壤 氮磷淋失 阻控措施Keywords
Cinnamon soil area, Cropland soil, Vegetable land soil, NP leaching, Mitigation measures
全文下载:需积分3点。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过量氮磷化肥投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了解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特征是降低地下水污染的基础。基于田间调查、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褐土区氮磷的盈余状况,阐明该区农田土壤氮磷的盈余变化、淋溶特征;评价田间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褐土区关中平原过量施氮的土壤达到83%以上,大量土壤硝态氮已经迁移到100cm土层以下,15%的水井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超过10 mg·L-1(WHO饮用水标准);80%耕层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已超过20mg·kg-1,富磷土壤已出现可溶性磷素向耕层以下迁移的现象。氮肥和磷肥的投入量、氮磷吸收量和土壤氮磷残留量之间存在着3个发展阶段:环境友好-资源高效阶段、环境低风险-资源低效阶段和环境有害-资源无效阶段。与当地常规水肥投入量相比,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化肥减量、降低灌溉量、施用生物炭或秸秆还田都可以降低氮磷淋失量;其中化肥减量、降低灌溉可显著降低氮磷的淋失,其次是施用生物炭和秸秆。施用秸秆条件下,阻控硝态氮淋失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高、土壤硝化势降低或反硝化势升高有关。此外,需要关注褐土区粮果复合系统中土壤氮磷淋溶的环境效应、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溯源等问题。
本文地址:www.fabiao.net/content-23-4735-1.html
本文地址:www.fabiao.net/content-23-4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