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 - 医药卫生 - 发表网

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

本文刊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年第10期

关键词:
材料 支架 神经 神经导管 周围神经 神经缺损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缓释微球

全文下载:需积分3点
摘要
     背景:通过神经导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可为神经再生提供适合的微环境,一方面为神经再生提供唯一的通道,防止周围结缔组织的侵入和瘢痕的形成;另一方面,能保存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等促进轴突生长的刺激物质。目的:观察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技术制备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与聚合物合金法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在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右后肢制作15 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4组处理:A组植入自体坐骨神经,B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生理盐水,C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溶液,D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每组15只。术后4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解剖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测定。动物实验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解剖:A、D组肌肉萎缩较另外2组轻,4组移植物均与周边组织有粘连,自体移植段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D组再生神经已将远、近两端神经连接,再生神经填满导管;②电生理检测:D组潜伏期短于B、C组(P <0.01),诱发电位与传导速度大于B、C组(P <0.01),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组织学观察:B、C、D组导管内均有再生神经纤维,D组再生神经纤维直径、个数及髓鞘厚度大于B、C组(P <0.01),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结果表明,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对于外周神经再生有较长期的促进作用。


本文地址:www.fabiao.net/content-22-8059-1.html

上一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近廿年研究之进展(3)心跳骤停与复苏
下一篇:辛伐他汀可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收藏
评论排行
公告 
相关期刊文献推荐